新闻动态 /
战场上都是有血有肉的男儿,为了民族大义在一线奋力抵抗,有不少人都自愿加入到志愿军的队伍中去,离开自己的家乡,王扶之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位志愿军。
1952年,王扶之带领着115师坚守临津江以东的阵地,阻挡联合国军的进攻,面对敌军强大的炮火覆盖能力,志愿军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使用坑道战术将阵地变成一座堡垒,联合军的炮弹对志愿军根本造不成任何伤害,但是事情并不是绝对性的,王扶之就曾因为指挥部的坑道被炸塌,差点在朝鲜战争上牺牲。
好在王扶之被埋在坑道中,115师的副师长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件事情,志愿军总司令员彭德怀亲自下令营救王扶之,即便是死了也要将他的遗体抢救出来,才有了工兵班没日没夜不断地挖掘。在工兵班日夜挖掘过程中,有两只苍蝇飞出,这说明洞内有充足的空气,王扶之有可能还活着,才加快了挖掘速度,自此两只苍蝇成了恩人,听起来是一件很惊奇的事情。
受影响,12岁离家参军
展开剩余92%王扶之,1923年9月24日出生于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1928年,王扶之5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王扶之的父亲只能依靠给其他富裕人家做长工来养活王扶之。渐渐地王扶之长大了,为了补贴家用,也会给那些有钱人家去放牛,稍微长大些后又到地主家中打工。
王扶之的父亲虽是个不识字的农民,但在他的观念里觉得读书认字很重要,认为一定让孩子认识字。虽然王扶之家里爷孙三代人的生活过得并不富裕,但是王扶之的父亲还是咬牙求人帮忙,让王扶之上了三个月的私塾,总算没有让他变成一个文盲,这也为日后王扶之的学习能力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1935年,王扶之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当时延安一带刘志丹领导的工农红军十分活跃,王扶之看到红军跟农民同吃同住,一起劳作时,便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红军。王扶之向父亲说明自己参军的想法后,父亲没有阻拦,在他父亲眼里参军当兵总好过在家里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至少当兵能够有顿饱饭吃,就这样,12岁的王扶之在1935年7月参加了陕北红军。
入伍时,带队的红军战士感觉王扶之年龄还小,够不上当兵的年龄要求,于是便开口问他多大了,当时的王扶之已经有1米6的个子,他害怕红军会因为他的年龄小而不要他,便机智的回答道自己十六岁了,这才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了红军战士当众的一员。
加入红军后,王扶之被编入了少共营,所谓的少共营就是年龄小,不能上战场的孩子们组成的一个集体,在少共营中王扶之逐渐熟悉了队伍。因为王扶之上过私塾的原因,学习进步特别快,当年便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一名共青团员。1935年10月1日,红15军团成立后的第二天,徐海东、刘志丹定下的围城打援的方案,就等着敌人送上门。王扶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跟准备,和战友们终于等到了上战场的机会。虽然少共营战士们年龄小,武器装备落后,但面对敌人根本不胆怯。
那时王扶之还是一个12岁的小孩,在战争展开后,原本就没有少共营的任务,但战斗实在太过激烈,无奈之下便将这群娃娃兵调到了前线作战。少共营的任务是攻击一块小高地,营长将全营分成三个梯队,一个梯队正面进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另外两个梯队则从侧面迂回包抄高地上的敌人。可山上的敌人很轻视他们,没把这些娃娃兵看在眼里,哪知道这些小娃娃的厉害之处,当时王扶之拿着梭镖就冲在了队伍的最前面,看到敌人准备持枪瞄准自己队友时,他直接用梭镖抵住敌人喉咙,还大吼一声:缴枪不杀。吓得敌人连忙将双手举过头顶,王扶之夺下枪背在背上,将敌人困住就押解回了营地,就这样王扶之得到了他从军后的第一支枪。要知道此时的王扶之真实年龄不过才12岁,就已经敢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了,经过这次战斗王扶之明白了战场上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前冲。
劳山战斗以后,王扶之从“少共营”调到红75师223团3营担任通信员。次年2月,王扶之因表现优异且学习能力极强,被派到军团部测绘训练班学测绘,学习期间王扶之有被测绘班推荐入党,13岁的王扶之就已经成了一名党员,而他也是最年轻的共产党员之一。1936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派出胡宗南部进犯我陕北根据地,王扶之跟随部队参加了由彭德怀指挥的山城堡战役。10月底,王扶之所在的部分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改编成了西路军进行西征,西路军西征失利后王扶之与队伍走散,几经辗转之后才回到红军。
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红军正是改编为八路军,王扶之担任了八路军115师的334旅687团的测绘股长。新四军成立后,王扶之又被调任至新四军第三师8旅22团担任通信参谋,后因工作能力突出,又被提拔为第三师司令部通信股长。其所在的部队骁勇善战,先后转战于陕、晋、鲁、豫、皖、苏七省,参加了数次重大战斗战役。抗日战争结束后,各军区选送军事人才前往东北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王扶之也在此列。
1946年6月,蒋介石不守约定公然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内战,对我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解放战争就此爆发。任命东北民主联军二纵五师作战科长的王扶之,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对反动派军队的数次反击战,在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战役中,王扶之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民主联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后,王扶之也被调到了一线作战部队,担任四野39军343团团长,率领部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重大战斗战役,跟随部队从我国东北部边境线松花江一路达到了我国西南边陲镇南关,他所在的39军正是后来在朝鲜战场上未尝败绩的志愿军主力部队。
在一次次的磨炼下,王扶之成长很快,他参与了各大战役和重大的战略行动,抗战时期他一人身兼数职,带领部队立下了不少大功。到解放战争时期,王扶之从营长一路晋升到独当一面的独立团团长,截至1949年,王扶之刚满26岁,算是部队中少有的年轻军官。
参加朝鲜战争,担任志愿军主力军师长
1950年,美国不顾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人民的反对,悍然通过联合国发动了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捍卫和平,依然跨过鸭绿江参加朝鲜战争。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的操控下,通过了组成联合国军对韩国提供直接军事援助的议案。9月15日,联合国军在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发动了仁川登陆,将朝鲜人民军拦腰截断,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势,迅速打回了汉城,并将展现拉至三八线附近。联合国军参战后,军委迅速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作为解放军四野主力军之一的39军也在其中,王扶之作为39军115师的一位团长,也被编入了东北边防军的行列。此后中国几乎每天都以广播的形式,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出警告,联合国军如果越过三八线向朝鲜发动攻击,中国将派兵援助朝鲜。
1950年10月1日,韩国率先派出部队进入朝鲜作战,但我国并未出兵,联合国军便认为我国不敢派兵进入朝鲜对朝鲜进行军事援助,便无视我国的警告。于是在10月8日派出军队越过三八线,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美军大量派兵进入朝鲜当天,中央军委便做出了组建志愿军进入朝鲜半岛协助朝鲜人民作战的决策。
10月19日,上级安排志愿军第一批部队秘密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作战,其中就包括了王扶之所在的39军。当时王扶之所在的115师率先进入朝鲜战场,在温井之战中,王扶之所指挥的115师343团率先进攻了温井,面对占据优势兵力的美军,王扶之率领115师和敌人展开了血战,面对敌人的钢铁洪流,王扶之从容应对,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歼灭了美军大部,并以优势兵力展开追击,立下了抗美援朝战役的头功。
随后王扶之又率领部队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在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因此被志愿军总司令部提拔为115师师长。在抗美援朝期间,王扶之作战勇猛表现优秀,随后也给王扶之带来了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
埋在地下38小时,两只苍蝇成救命恩人
王扶之征战多年,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早已不知自己在鬼门关外徘徊了多少次,不过又一次战斗是令他印象最深刻的,那一次他真正感受到了对死亡的空军。
1952年,在王扶之担任代理师长期间,坚守临津江以东的阵地,阻挡联合国军的进攻,面对敌军强大的炮火覆盖能力,志愿军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敌人空军力量存在绝对优势,为了夺取当时王扶之镇守的阵地,采用了炮弹轰炸的方式,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应对敌人的飞机,志愿军也找到了应对的方法,将阵地挖成了纵横相交的坑道,成功减轻了美军轰炸带来的伤害,却发生了意外,王扶之差点在战场上牺牲。
1952年8月2日,当时的王扶之正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刘鸣的采访,在坑道中他见刘鸣在烛光下写作很吃力,就将刘鸣请到了他的位置上,他却站到了坑道的深处。就在此时,美军的轰炸机突然袭来并往地面投下了炸弹,炸弹落下的时候,就正好落在王扶之旁边。当时和王扶之处理新闻稿件的记者当场遇难,而王扶之和另外两位人员则被炮弹产生的强大气流直接活埋在坑道里。
在坍塌时,王扶之不知被什么东西砸到,未来得及反应便晕倒在地,等到他再次醒来,两条腿已经完全动弹不得,每每尝试都是钻心剧痛。坑道中漆黑一片,王扶之喊着伙伴的名字,但寂静之下除了他的声音,没有其他的回音。绝望之中,他只能慢慢的拖动自己的身体挣脱身上的石块。他在黑暗之中摸索着将身上的石块一个一个丢掉,慢慢的他为自己争得了一片空地。王扶之虽然暂时没有性命之忧,但在这种情况下王扶之就已经临近绝望了,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彭德怀老总和39军军长吴信泉的耳朵里,两人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王扶之等人给挖出来。
但是王扶之从土堆里面出来都花了三个小时,而且过程也是十分困难的,他刚从死亡线上爬出来,再一次面对死亡是很郁闷的,因为他不确定外面的战友是否知道他还活着,只能击打盆告诉别人他还活着。足足等了整整一天,他只等来空气变得微薄,而且洞内缺少食物和水源,饥饿和口渴不断冲击着他的身体,坐在角落里他只能将尿液集中在一个盆里以备万一,他并没有面对死亡的恐惧,但多少还是会有一点绝望。
部队为此出动了很多战士,但是因为土层实在太厚了,战士们挖了一天也没见到王扶之。这时负责的领导考虑到人已经埋了这么长时间,可能王扶之已经牺牲了,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军长吴信泉。吴信泉伤心地给上级打了王扶之牺牲的报告,然后找人要了一口大棺材,就在大家都心灰意冷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工兵说“师长还有救!”,因为他看到了两只苍蝇从师长被埋的洞里飞了出来,说明里面还有空气,那很有可能王扶之还活着。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顿时来了精神,苍蝇也提供了挖掘的具体方向,大家便开始使劲朝着苍蝇飞出的洞口挖。
于是大家开始使劲挖,最后用了38个小时,王扶之终于在黑暗中解解救了出来,重见天日的王扶之身体并无大碍,只有一些轻伤。吴信泉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激动,立刻给彭德怀打去了电话,当时彭德怀都已经给王扶之造好了牺牲干部花名册,一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随后一直和别人说两只苍蝇创造了一个奇迹,王扶之命真大!
王扶之被救出来以后才知道,当他被埋在坑道中后,115师的副师长即刻向上级汇报了这件事情,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亲自下令营救王扶之,即便王扶之死了也要将他的遗体抢救出来,所以工兵班开始了日夜不断地挖掘。工兵班的班长在看到洞内飞出来了两只苍蝇后,立即下令加速进行挖掘,但是要注意在挖掘过程中,不要引起二次坍塌,以免给活着的人造成二次伤害,这才成功地将王扶之三人救了出来。王扶之缓过劲来之后听别人说是两只苍蝇救了自己,他就一直把苍蝇当成自己的救命恩人,从此之后一辈子都没有打过苍蝇。
回乡探亲遇父亲,父子二人不认识
1953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接近了尾声,志愿军司令部考虑到王扶之的身体情况,而且王扶之到达朝鲜后一直都在指挥部作战,便命令王扶之休养,还给王扶之放了个假。王扶之随军多年突然闲下来一下子不知道该去哪儿了,外加上他心里一直都有一个心病,就是自己已经离开家里20多年,他非常思念家人,便决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亲。
按照王扶之当时的官职,他身边已经配备了司机,所以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直接叫他的司机送他回乡,但王扶之并不愿意麻烦国家,于是选择一个人乘车回乡。陕西当时交通非常不便,他先是坐火车之后又转乘客车几经波折终于到了县城,但县城到老家这段距离没有通车,当时他只要和县里打个招呼肯定会有人派专车接送,但王扶之并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步行。在朝鲜带兵打仗时,王扶之经常带领部队夜间行军二十公里,所以这十几里路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几个小时他就能到家了,看到变化颇大的乡间土路,王扶之感觉自己这些年带领部队出生入死是值得的。
抱着愉快的心情,在王扶之快要走到自己家村口时,这时碰见了一个赶车的老大爷,这位老大爷赶着牛车从后面走过来,见王扶之一身戎装,认为王扶之应该是部队的大领导,便停下牛车十分热情地邀请他坐上自己的车,顺路就捎你一段,王扶之也没有客气就坐上了牛车。两人一路闲聊十分投机,老人一路上都在给他介绍家乡这几年的变化,因为太过投入,原本漫长的道路都似乎缩短了不算好,王扶之没想到这么快他就要到家了,心里抑制不住的激动。此时,老人聊着聊着便问王扶之是从哪里回来,王扶之如实说自己是从朝鲜回来休养的,老大爷一听来了精神,朝鲜战争打得有多么激烈,国内都知道,无论是赢是输只需要几天就会传遍全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上的英勇事迹老大爷也听说不少,便详细地问了王扶之在朝鲜战争上的情况,王扶之觉得没什么好隐瞒的,便将发生的一些事情说给老大爷听。
老大爷听完王扶之在朝鲜的一些经历后,叹了一口气说自己的儿子,当年在陕北参加了红军,现在都没有消息,也不知道是生是死,神情十分落寞。还说到儿子还活着应该和王扶之的岁数差不多大,王扶之想想当年自己在陕北红军时的战友,由于人数太多,一时之间没想出来。但老大爷说自己儿子走的时候才12岁,个子已经长到1米6,王扶之听到这里非常的疑惑,因为这个经历和自己实在太相似,但又不敢冒昧地问老大爷。
王扶之与老大爷聊了一路,到了傅家新庄后老大爷见王扶之还跟着自己,便开口询问王扶之去哪里,王扶之说自己的家就在这里,并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老大爷即刻泪如雨下,原来这位老人就是王扶之的父亲,父子俩走了一路都没有互相认出来对方,真的是造化弄人。
但王扶之的父亲没认出王扶之是因为他的变化太大了,离家多年后,王扶之早已不是12岁的小孩,如今成为了师长,就连容貌和声音也都跟小时候不一样了。王扶之没认出来父亲,原因听起来令人心疼,正是因为离家太多年,不曾有空回来看望父亲,外加上父亲在解放前吃了不少苦,因此当时60多岁的王扶之父亲,已经苍老的像一位接近80岁的老人,这才有王扶之没认出来父亲的这一幕发生。
抗战期间,不少战士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牺牲了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上阵杀敌,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无私付出,才有我们现如今的生活。王扶之一生都在为国家建设而奋斗,因此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幸运的一点是老父亲最终等来了他,王扶之也能够在父亲晚年贴身照顾,也算是弥补了当年的遗憾。
时隔多年,很多那些曾在战场上保家卫国而奋勇前进的战斗英雄,革命将领早已离我们远去。如今在1955年授衔的将军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二十几位,而王扶之就是其中之一。同时王扶之也是新中国的一块“活化石”,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所有发展历史,是我国的“国宝级”人物。
发布于:天津市